分享|时易事变 推陈出新 :《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一个时代的文体一份时代的样本

日期:2023/11/17 类型:新闻资讯

  原标题:分享|时易事变 推陈出新 :《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一个时代的文体,一份时代的样本”主题讲座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边界宽泛的文体概念,这种文体以“忠于事实,还原真实”为准则讲述故事。如今,非虚构写作经过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文学领域,其概念在实践中不断被扩大,从特稿、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星星之火,逐渐扩展为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

  6月10日下午,应新闻传播学院邀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传媒观察》主编助理颜云霞一行应邀来我校交流,并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作“一个时代的文体,一份时代的样本——从普利策奖‘非虚构奖’60周年说起”的主题分享。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兼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郎劲松、党委副书记王宇甜、副校长陈小波等,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们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由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兼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郎劲松教授主持,郎院长向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赵允芳老师的工作经历与学术成就。郎院长表示,赵老师本人对非虚构写作兴趣颇深,在这一领域也做过诸多研究。她希望与会的同学们通过本次讲座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内容与要点,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赵允芳老师引用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的观点,对“文体的变迁以及这个时代的文体”进行深层次的阐述。她认为,从古至今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某种文体才能彰显出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但是当一种文体过于稳定和成熟的时候,它就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情感抒发,这时便会有新的文体出现从而超越和替代旧的文体。在文体演变的背后,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赵老师也为我们举了宋朝取消宵禁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词的发展,这也是文脉相承的结果。

  现如今,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视频和影像逐渐代替了文字阅读,文学的声音就在众声喧哗中变得非常微弱了。因此,非虚构文体的出现成为了一种新的传播力量。谈到非虚构写作,赵允芳老师强调,非虚构写作具有真实性,它可以真实地记录这个时代,为我们这个时代保留一份样本,但是非虚构写作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她指出,在这个深度媒介化的时代,非虚构作为一种代表性文体,它能成为联结文学和新闻的新路径。赵允芳老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为我们讲述了如今新闻研究普遍陷入了一种误区,新闻报道也是受制于各种因素,不能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她提倡当前应培养一种富有激情和实践的学术研究方式,深入研究人心和人性。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赵允芳老师围绕非虚构写作“承诺真实,超越真实”的功能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深度分析与探讨。非虚构写作,从广义上说,它是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通俗地理解为:用小说的技法来描写真实的故事,从而使作品更具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赵允芳老师表示,非虚构写作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在美国的文学史和新闻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22年是普利策奖设置非虚构大奖60周年,普利策奖一致都尊崇着真实性与诗性的双重标准,而在普利策的所有21个奖项中,能将这种真实性与诗性更大程度上进行完美融合的,则非“非虚构奖”莫属。赵允芳老师具体举了2007年“非虚构”大奖授予劳伦斯·赖特的《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的例子,在“911”这起事件发生之后,赖特花了足足五年时间,走访了埃及、沙特阿拉伯、阿富汗等11个国家,采访了600多名相关人士,并通过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深入的调查,最终将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反恐部门主管、事发时世贸大厦的安保负责人约翰·奥尼尔作为其采写报道的主角,通过对奥尼尔个体命运的层层剖析,来找到时代因果的某种深刻对应。在赖特笔下的真实性,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性新闻报道的局限性,复杂性和深刻性也在他的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媒介化生活与以往的局限性、简单化的生活不同,现代媒介将人类各个角落、不同时间、多种元素的生活状态大量传递并呈现出来,但伴随这种媒介化状态的生活真实性和生活意义并没有随之产生。赵允芳老师认为,通过非虚构重新寻找回生活意义和生活的真实性是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她主张目前学校可以系统性地开展关于非虚构主题的教学研究,将非虚构写作和深化新闻建设相结合,打造新闻传播学的中国金课,讲好中国故事。

  “非虚构写作”这一媒介现象给予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闻编辑诸多思考的灵感和空间。赵老师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出发,鼓励新闻从业者应在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持新闻编辑业务的与时俱进,利用非虚构写作能够更好地触及社会发展的难题这一优势,做好深度报道,同时在非虚构文本创作的基础上做到视频化和影视化的转换,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牢牢把握时代机遇。

  讲座接近尾声,赵允芳老师引用美国原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说的一段话来对非虚构的“非”字进行另类解读,“我们已经知道一些,我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一些,我们还知道,我们有些并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还不知道,但是,还有一些,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不知道的,我们真的还不知道”。她强调非虚构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挖掘出“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以及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一种社会变迁和人生百态。

  最后,郎劲松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首先感谢赵允芳老师将“非虚构写作”这一并不为人熟知的概念与讲座主题内容紧密结合,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其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她期待在未来能将非虚构写作转变为大学里的一门课程引入到课堂中,让更多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真正去了解什么是非虚构写作。她希望同学们要培养从内心出发去写作的能力,走进社会,思考这个世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用最真实的文字和语言记录下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